首页 >> 管理文件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组织管理体系及职责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20-05-12

第一条 中心依托单位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建单位包括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等19个院属单位和4所高等院校。

第二条 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立学术委员会把握研究方向,建立执行委员会提高决策和执行能力,建立以研究为主体、统筹考虑支撑和管理服务等三个系列。研究系列的领域研究部是通过组建研究方向团队为载体来完成重大科研任务和产出重大科学成果。领域研究部还可就重大或前沿性多学科交叉问题进行多领域联合攻关,促进综合性和交叉性重大成果的产出。中心管理体系如下图所示。

 

 

第三条 理事会

(一)理事会成员:

理事长:张亚平

副理事长:李林

成员:许瑞明、张凤、吴建国、苗鸿、蒲慕明、郭爱克、朱长飞、姚永刚、徐涛、王东琳、杨维才、傅小兰、樊建平

(二)理事会职责:

1、审议决定中心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主要研究方向、基本规章制度及年度计划等重大事项;

2、审议决定中心的组织架构和学术委员会成员、领域学术带头人、方向团队负责人和骨干人才名单;

3、协调中心与依托单位、共建单位、院机关相关部门的关系;

4、研究决定中心主任提出的重大事项处理方案;

5、推动有关政策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6、协调组织中心的国际评估;

7、研究决定中心其他重大事项。

第四条 主任/首席科学家

(一)主  任:蒲慕明

副主任:杜久林、徐波

首席科学家:蒲慕明

专项首席科学家:郭爱克、谭铁牛

(二)主任/首席科学家职责

1、主任职责:

组织依托单位各部门对中心的运行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行政保障、平台保障、后勤保障。

2、首席科学家职责:组织科研人员,完成年度和任期科学目标,保证创新性重大成果的产出。首席科学家可通过理事会授权,对中心研究骨干的聘用与解聘、经费配置的调节、科研任务的分配作最终决策。

第五条 学术委员会

(一)学术委员会成员:

主任:林其谁

委员: 蒲慕明、郭爱克、强伯勤、裴钢、赵继宗、于渌、叶朝辉、叶玉如、段树民、王晓民

(二)学术委员会职责: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科学目标、学术进展、人才配置等提供咨询、评议和建议。

第六条 执行委员会

(一)执行委员会成员:

蒲慕明、郭爱克、林其谁、张旭、徐波、刘成林、徐林、杜久林、熊志奇 、罗振革、王燕

(二)执行委员会职责:负责中心相关制度的建立、年度计划的制定和监督执行、团队的组建、提供行政、后勤、人事保障等。

第七条 研究系列

研究系列是中心的主体,实行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核心骨干负责领域研究部(五个)和方向研究团队(二十一)的梯度管理制,以保证重大科学成果产出的顶层设计和研究任务的逐级落实。

(一)领域研究部:

1、领域研究部负责人:

脑认知基础研究部:蒲慕明

脑疾病机理和诊断研究部:熊志奇

脑研究新技术研发部:杜久林

类脑模型与智能信息处理:刘成林

类脑器件与系统:徐波

2、领域研究部负责人职责:

协助首席科学家组织本领域科研人员,制定本领域研究部的发展战略和研究方向,协调不同方向综合研究和不同领域交叉研究,保证重大成果产出及年度任务的完成,协同首席科学家完成对所属领域核心骨干、骨干人才和年轻骨干的聘用与解聘等人员管理,协同首席科学家完成对经费的配置、科研任务的布置等。

(二)研究方向团队与骨干成员

1、方向团队组成:

第一研究部:脑认知基础研究部

方向1:认知环路基础:郭爱克(组长)、杨天明、陈云霁、陈霖、徐林、蒲慕明、杜久林

方向2:感知觉情绪环路基础:张旭(组长)、孙衍刚、薛天、许晓鸿、张翼凤、熊伟、蒋毅、陈云霁

方向3:多模态整合:王佐仁(组长)、顾勇、杜久林、徐宁龙、于翔、杨天明、蒋毅

第二研究部:脑疾病机理和诊断研究部

方向1:非人灵长类模型:熊志奇(组长)、仇子龙、胡新天、蒲慕明、于翔

方向2:脑发育机理与疾病:罗振革(组长)、王晓群、于翔、刘佳佳、丁梅、熊志奇、仇子龙、张旭

方向3:认知相关疾病机理与诊断:徐林(组长)、王以政、周嘉伟、姚永刚、胡新天、杨天明

第三研究部:脑研究新技术研发部

方向1:宏观脑成像技术:蒋田仔(组长)、单保慈、钟凯、蒋毅、王亮

方向2:光学成像技术:毕国强(组长)、王强斌、杜久林、蒲慕明

方向3:电学、化学检测技术:王琛(组长)、杜久林、方英、裴为华、王立平、王佐仁

方向4:病毒技术:徐富强(组长)、罗敏华、刘佳佳、毕国强、仇子龙、张旭、熊志奇、王佐仁、杜久林

第四研究部:类脑模型与智能信息处理

方向1:全脑网络数据分析:余山(组长)、韩华、隋婧、田捷、史国华、王凯、李安安等

方向2:类脑多尺度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徐波(组长)、曾毅、严军等

方向3:多模态感知计算模型:刘成林(组长)、张兆翔、王亮、胡占义、胡卫明、山世光等

方向4:语言与知识处理计算模型:宗成庆(组长)、徐波、胡郁等

 

第五研究部:类脑器件与系统

方向1:类神经计算芯片:陈云霁(组长)、陈天石

方向2:新型神经计算器件:鲁华祥(组长)

方向3:类脑智能机器人:乔红(组长)、侯增广、张晓林等

方向4:人机协同和智能生长:陶建华(组长)、孙哲南等

2、方向团队负责人职责:

协助研究部负责人组建该方向研究团队和相应的骨干小组,完成年度和任期科学目标,保证中心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的完成和重大成果的产出。

3、骨干成员、年轻骨干和其他科研人员职责:

协助所属研究方向团队负责人组建由骨干人才和年轻骨干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小组,完成年度和任期科学目标,保证创新性重大成果的产出,需要时,承担核心骨干或学术带头人提出的综合交叉研究任务。中心的骨干人才以上岗位人员有义务以岗位教授的身份,积极参与中科院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

第八条 支撑系列

中心的支撑系列主要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平台、光学与电镜平台、病毒实验平台、脑成像平台和分子遗传平台等。各平台及相关人员的管理由参与中心建设的各单位负责,依托单位不作重复建设。在中心运行过程中,为完成科学目标必须新建的实验分析平台,一般建在依托单位,但要开放使用。

(一)非人灵长类动物平台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用于研究所需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的饲养、繁殖、基因操作、行为学研究等。平台将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具有相应操作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不断完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各种基因操作技术。平台规模依照中心各研究部的科学需求而逐步扩大。

(二)光学与电镜平台主要以神经科学研究所现有的光学成像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为基础,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内涵。针对高通量突触联接的研究需求,可通过共建的方式将自动化研究所的电镜实验室纳入到平台中。

(三)病毒实验平台主要依托武汉数学与物理研究所和武汉病毒研究所,依据各研究部的需求,开发基于嗜神经病毒示踪神经环路的多种技术。为利于开展研究工作,在中心运行过程中,将在神经科学研究所设立病毒实验平台分部。

(四)脑成像平台基于依托单位和各共建单位现有的核磁共振平台,开展宏观尺度上的脑网络结构和功能研究,开发新的脑网络分析方法体系,建立资源共享的数据库。

(五)在神经科学研究所建立分子遗传平台。依据中心的发展需求,逐步完善平台技术服务的内涵。

第九条 管理系列

(一)中心的管理和服务系列人员由主任聘任,分别在神经所和自动化所设置办公室,中心办公室主任1名,主管2名。

(二)管理职责:

协助主任/首席科学家协调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的管理及后勤部门,对科研工作及科研骨干提供正规、简捷、高效、周到的管理与服务,让科研人员不为杂事分心、专心致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