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移植神经干细胞功能整合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6-07-29

  长期以来,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后再生与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难题与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仅产生于胚胎期及出生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其后神经元将不再分裂增殖。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新的神经元,再建新的突触联系,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功能难于恢复。然而,神经干细胞的发现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拥有分化成神经元,替代死亡的神经元,恢复受损神经网络功能的潜能,并因此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损伤替代治疗研究的热点。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在宿主神经中枢系统中存活,迁移和分化成成熟神经元,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症状。这种脑损伤后功能的修复与改善是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神经细胞(神经元或者神经胶质细胞)间接帮助受损的神经系统的修复(如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还是通过分化为成熟神经元在结构和功能上整合入宿主神经系统,替代受损神经元来实现的呢?这是神经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急待解决的基础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决定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的策略和前景。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胡新天研究员课题组建立了一种称为“cut & fill”创新性研究策略:他们先用一套自行设计的特制工具在猕猴下丘“挖”出一个规则的“洞”,然后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到“洞”内。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研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些移植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向成熟新生神经元分化的同时,还与宿主神经元之间形成广泛的成熟突触联接。这些联接为新生神经元功能性整合到宿主神经网络中奠定了信息输入和输出结构基础;进一步利用神经活动相关的瞬时表达基因c-fos进行的功能研究发现:在给清醒猕猴声音刺激后,这些新生成的神经元群中的c-fos表达显著升高,表现出明显的与刺激相关的群体神经电活动;最后通过单细胞放电记录技术对清醒状态下单个新生神经的电活动模式进行了细节观察,发现:外界的声音传入刺激经过整合后,单个新生神经元表现出与宿主神经元很类似的神经电活动,提示其成功有效的功能整合。这些发现首次在清醒动物猕猴上证明移植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能在结构和功能上整合到宿主神经网络中,提示神经干细胞分化形成的成熟新生神经元能够直接替代受损神经元,为细胞替代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cell子期刊cell reports(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12471630835X)。

  该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科技部973,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项目的支持。

附件下载